2012普選方案難一步到位
2012普選方案,這個話題明顯是較為敏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交流一下。
最近民主派號召12.4日上街遊行,希望促使政府可以盡快落實普選時間表。我贊成有普選,但老實說我並不認為12.4日上街遊行之後,普選時間表因而落實,或者對現在香港有利。
首先我們要明白我們現在行的是一國兩制,一國是行先的,不是我們想就會有,如果沒有中國政府祝福的話,普選是有的,不過郤是不知何年何日了。七一遊行可以迫走董特首,因為要換走一個人的難度遠比換成個選舉制度出來容易,如果真係不小心選了個不是中屬的人仕,中國政府絕對不會開綠燈,和中國政府交心才是最重要。
依我觀察,現在中國政府比起香港的普選,更關心兩件事情,第一是對付禽流感,第二是國內的地方主義的抬頭。前者關係到國際形象,經濟和13億人的生命,後者關係到中共對地方的管治能力,有留意新聞的朋友大概都知什麼是上海幫和廣州幫吧?另外是南方都市報事件,和哈爾濱億圓虧空公款案,甚至更早前SARS事件,都不多不少反映了中央政府和地區政府的不協調了,隨著地區政府的經濟超前發展,這些問題一定會加劇,詳情在這兒不多談了。如果以此引申,中國政府可不會讓香港政制發展超前太多,以免做成先例,中央否決2012年普選這個情況是可以預見的。
那麼再來一次五十萬人上街如何呢?上次大可以把所以罪名推向董特首,換了人便可,但今次呢?顯然是直指中央,有點迫宮的感覺了,我認為即使再和平,也難免給人這個感覺,中國政府向來是受軟唔受硬,恐怕這個做法只會令中央來硬的了,但想排除中央這個因素,又沒有可能,除非學某免費報紙所講,搞革命!否則只有妥協一途了,但現實是沒有可能的。
有一派說法甚至說是給曾特首容易一點和中央談判,但之前說了,中國政府對地方主義比任何時候都敏感,任何有何能做成壞的影響,都是可免則免的,對比起中國十三億人,五十萬人那個只是區區小數目,為了一個「穏」字,中央大會自動再要求釋法便可。相反一步步來的話,讓中國政府看到那個民主進程成果,計算到可能影響才是較為實際,不止香港本身,中國本身在這方面都是在學習和適應中。
當然可以話普選有可能選出一位親中央政府人仕,但問題是現在有那位親中人仕可以得到市民和中方雙方都信任的人材呢?重要是政治人材不是專業人仕。如果一早有這位人仕或現在親中的那一派是「掂」的話,那班作為前政府智囊人仕的親中派就不會搞出七一五十萬人上街的盛舉!我相信中央也是看到這點,才放曾特首來做這個位子。
那望向民主派吧?好像更加不濟,97到現在的政策給人的印象就似是逢中必反(當然只是印象而言),善政乏善可陳,永遠只有一個:普選!民生呢?無普選無民生!就是不會想雙軌進行的。現在到政改方案出場時,一盤散沙的,一開始互相攻伐互指轉軚,反而不是口徑一致討論2008和2012年的方案,到最後要這位快將退休的陳主教振臂一呼,那些所位民主派才整合起來,難道那班後生的沒有一個能擔大旗嗎?可悲!
簡言之,無論在親中和民主派人仕中,一個較為稱職的政治人材也沒有,那怎放心給這班人大搞呢?
普選必定要有,但時間不是08,甚至是12年。首先,可以先接受08方案,之前800人全都是中央委任,現在加入多800個區議代表,可以讓雙方先看實際運作效果再決定,委任一跳跳到普選也實在太快了, 其次是加緊訓練職業的政治人材,這個可能要一長時間了,否則普選有了,但只選到政棍也是枉然的。
我認同許施長說普選只是一個過程,而不是最終目標。可惜的是,現在的所謂民主派總是把普選當為最終目標,把複雜的問題二元化,對誰也沒有好處。
Tweet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