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日漫畫文化的比較
因為接過好朋友的棒棒,這幾天都在吳偉明的知日部屋打混爬文,那些留言都很有趣,能夠保持着一個和而不同的討論氣氛實在難得,因為好友小NYX的一篇文,小弟也一時技癢加入戰團了!也請各位自命不凡的高手,有好的觀點不要吝嗇,不妨賜教一下!
其實我想小NYX的文章重點,不是在批評「流水作業式的工業分工模式」,重點是「不管是怎樣的畫法怎樣的製作模式,只要有趣的紮實的,就能在市場上佔一席位。」這一點。
我不是想和各位唱對台,我承認「流水作業式的工業分工模式」在某一程度,會影響了其後的作者陪育,扼殺了「畫師」的創意,消磨了人的鬥志等等,但恕我問一句:
「不用流水作業式,甚至用日本的師徒模式,我放任給作者去做,又有幾多人做到陳某的地步?」
我答不到。我想這才是小NYX的核心問題,其實我想是身為編劇的作者,身為編輯的QC那個把關得好,流水作業模式一樣可以有好做作品出來!當年肥良海虎,劉定堅的刀劍笑等甚至最早期的中華英雄還不是流水作業式的?套用回屋主說的例子,「倒霉的本地主筆曾健遊」,他行的又是「流水作業式」嗎?我所知的不是吧?(有錯請賜正)顯然不是是製作模式的問題,問題是有趣和紮實的劇本喔!恕我直言,有那套日本動畫片不是流水作業式,行師徒制的?還不是一大堆人在跟原稿那個畫畫,我們口中那些流水作業式的產物嗎?
不少人仕或者高手的討論中,都把香港搞不起漫畫歸咎於香港漫畫市場細,我都認為市場細,是十分影響投資者投資在未成名的作者的可能性,但全部歸咎於流水作業式我就有保留,流水作業式只是其中一個制度罷了,最重要還是在制度中那些人點RUN!王生和馬生也不是傻子,他也會知道接棒人的重要性,我想他也不會不知流水作業式的害處,問題是轉了制度後,能否可以確保給其他新晉畫家上位呢?又或者自己又可不可以因此安安樂樂坐在辦公室等收錢?我想大家也沒有十足把握的。
「香港既缺乏『漫畫家貧苦地咬著支筆一腔熱血捱下去』的執念,亦缺乏『編輯考慮了漫畫家的獨有性再指出怎樣做可以讓作品成為最受歡迎作品』的才能」那句給了答案的其中一個部份。陳某明顯是個異類,因為他本身亦是NYX所講的「好編輯」,看他的作品,他是個擅於說故事,製作情節高潮的高手,他可以向出版商present一個好作品,出版前講到一個好的故事來說服別人,投資者總會較為放心給他放手一搞的。
至於是否港色,港式我想都不是問題中心了(可以另外起文再談),還是回歸原點,如何令一套漫畫令大眾覺得有趣,使出版商放心給作者一搏才是重點,這點我想陳某做到了。我想NYX的想法是,香港真真正正欠缺的是有理想,有實力去平衡到出版商和作者之間利益的編輯,好的編輯能把作者有創意點子包裝成可以賣錢的東西說給出版商知,亦可以把市場現在的走勢說給作者作準備等,就這兩項而矣,在香港已經是乏善足陳了。
Tweet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