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根雙煎,風眼中的港台

看新聞要同時看兩面的觀點,這是常識,尤其在這個資訊爆炸的網絡年代。

以下摘取的評論是關於最近鬧得熱烘烘的新聞,審計署炮轟港台管理錯漏不出,在浪費港人公帑等,其中的評論都頗為兩極化,各位有時間先看看各人的評論吧。

基本上以下三份報章對港台的管理不善也有微言,不過評論的取向,港台的改革的大方向郤大相逕庭。

資料性的:
鉅細無遺數港台九宗罪(明報)

署名評論文章:
是誰浪費了公帑﹖(明報) 郭繾澂

報紙社論:
港台管理粗疏 審計矯枉過正 (明報)
金飯碗愈擦愈亮 民主牌有殺冇賠 (東方日報)
反對派的寵物 小魔怪的化身反對派的寵物(東方日報)
若能奉公守法 何懼嚴格要求 (太陽日報)

《明報》的取向是港台的管理不善是不爭的事實,港台自己有需要加大力度改革,但同時認肯定港台是一間傳播機構,其機動性的運作有別於其他政府部門的運作等;而私營化就會是一個好選擇。

《東方》和《太陽》除了大加鞭撻港台經營不善,浪費公帑外,更直指港台的管理層「桀驁不馴」,沒有好好當好香港政府的宣傳機構,甚至經常有和政府對著幹的舉動,東方的推論有兩個,一是公司化,無眼屎乾淨盲;二係收歸國有,專心一致做其政府的喉舌,至於太陽應我想是其中較為激進的,把一切責任推向張敏儀,直指她以前的管理不善把港台帶進萬刧不復之地,但對於港台的未來,便沒有進一步的結論。

對於一份自稱每日印量有44萬份的「大報」寫出像「政府公務員對自己職責的忠誠,有如女人的貞操,是不容犯任何過錯的,偷漢就是偷漢,無論情夫只有一個或是人盡可夫,都是不可以接受的。」等等難堪的句子,大報自降身價變為小報式的評論,小弟早己見怪不怪了,連鬧都覺得費時。反而未來港台的未來其實最值得關注。

其實港台的出路,不外乎兩種:一是公司化,二是國有喉舌化。我認為這兩種建議也沒有絕對是非對錯,要是港台看作一間傳媒機構,言論監察政府,和某一些「愚政」對著幹也是應份的,公司化後受市場約束開元節流也比「龐大」的政府部門好和有效益,但當面對市場時,和政府分居後的港台要擔當政府文化宣傳和喉舌的角色勢將淡化,起碼曾特首最喜歡的小眾節目會相應減少吧?

如果當港台定位為公營機構,要喉舌化實無可厚非,最好直接政府出糧自己管,專心為政府宣傳。但我其實好懷疑,香港有幾多市民會喜歡看(聽)政府宣傳,或者那些下午收聽率甚低的民娛節目? 要是到時要用公帑來宣傳這些認識度低的節目,到時審計署會否像現在又在炮轟政府自己一次在浪費公帑?收看(聽)率低廣告低收入又會低,到政府又會肯再「泵錢」嗎?先當收歸國有後所有港台職員都同心同德可以不再浪費了,但部門文化不是話改就改,拍戲又唔同在辦公室寫文件,有好多支出始料不及,面對的又是私人公司一類的問題:「幾耐」去達到指標和「省幾多」都是未知之數,但即時少了的收入,又是用公帑來的,這些又如何處理呢?

以上述推論,私營化可減公帑但有機會少了個喉舌機構,但由政府接管呢?政府又未必嘗到甜頭,可況現在收番或私營化,政府那一方面也沒有十拿九穏的把握。 不過前英國殖民地政府有樣聰明的地方,做任何大決定時,先放出風聲,來醞釀民意,然後有大量報告出籠後,引導完民意後來站出來表態,這亦是曾特首比前任民意高很多的原因之一,看其心思和言論,大概是後者居多,現在先由審計處出招先而己,先有報告,再有民意支持,再加「打手們」三路圍攻,港台要支持下去實非易事。

不過想了又想,雖則港台有些節目和政府「唱反調」,在多元社會下,揭發政府做得不當而加以報導和糾正,本是傳媒應做之事,現在連大陸本身也有類似的節目了,但現在居然有報紙自詡為「民主先鋒」的,在這一役中也紛作「打手」?把港台定格為「公營機構」,要港台做政府一言堂.反其道而行要政府多加插手?有時實在猜不透這些所謂大公無私的私營傳媒在想什麼,他們好像忘了港台只是做著和自己相同的事?現在一有位入,就急不及待來幕同根雙煎了,可悲。

看來香港的「無間道」歷史上又要再添一筆了。

     

小澤

呀...我咪係本網網主囉 :)

You may also lik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