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根双煎,风眼中的港台
看新闻要同时看两面的观点,这是常识,尤其在这个资讯爆炸的网络年代。
以下摘取的评论是关于最近闹得热烘烘的新闻,审计署炮轰港台管理错漏不出,在浪费港人公帑等,其中的评论都颇为两极化,各位有时间先看看各人的评论吧。
基本上以下三份报章对港台的管理不善也有微言,不过评论的取向,港台的改革的大方向郤大相迳庭。
资料性的:
钜细无遗数港台九宗罪(明报)
署名评论文章:
是谁浪费了公帑﹖(明报) 郭缱澂
报纸社论:
港台管理粗疏 审计矫枉过正 (明报)
金饭碗愈擦愈亮 民主牌有杀冇赔 (东方日报)
反对派的宠物 小魔怪的化身反对派的宠物(东方日报)
若能奉公守法 何惧严格要求 (太阳日报)
《明报》的取向是港台的管理不善是不争的事实,港台自己有需要加大力度改革,但同时认肯定港台是一间传播机构,其机动性的运作有别于其他政府部门的运作等;而私营化就会是一个好选择。
《东方》和《太阳》除了大加鞭挞港台经营不善,浪费公帑外,更直指港台的管理层「桀骜不驯」,没有好好当好香港政府的宣传机构,甚至经常有和政府对着干的举动,东方的推论有两个,一是公司化,无眼屎干净盲;二系收归国有,专心一致做其政府的喉舌,至于太阳应我想是其中较为激进的,把一切责任推向张敏仪,直指她以前的管理不善把港台带进万刧不复之地,但对于港台的未来,便没有进一步的结论。
对于一份自称每日印量有44万份的「大报」写出像「政府公务员对自己职责的忠诚,有如女人的贞操,是不容犯任何过错的,偷汉就是偷汉,无论情夫只有一个或是人尽可夫,都是不可以接受的。」等等难堪的句子,大报自降身价变为小报式的评论,小弟早己见怪不怪了,连闹都觉得费时。反而未来港台的未来其实最值得关注。
其实港台的出路,不外乎两种:一是公司化,二是国有喉舌化。我认为这两种建议也没有绝对是非对错,要是港台看作一间传媒机构,言论监察政府,和某一些「愚政」对着干也是应份的,公司化后受市场约束开元节流也比「庞大」的政府部门好和有效益,但当面对市场时,和政府分居后的港台要担当政府文化宣传和喉舌的角色势将淡化,起码曾特首最喜欢的小众节目会相应减少吧?
如果当港台定位为公营机构,要喉舌化实无可厚非,最好直接政府出粮自己管,专心为政府宣传。但我其实好怀疑,香港有几多市民会喜欢看(听)政府宣传,或者那些下午收听率甚低的民娱节目? 要是到时要用公帑来宣传这些认识度低的节目,到时审计署会否像现在又在炮轰政府自己一次在浪费公帑?收看(听)率低广告低收入又会低,到政府又会肯再「泵钱」吗?先当收归国有后所有港台职员都同心同德可以不再浪费了,但部门文化不是话改就改,拍戏又唔同在办公室写文件,有好多支出始料不及,面对的又是私人公司一类的问题:「几耐」去达到指标和「省几多」都是未知之数,但即时少了的收入,又是用公帑来的,这些又如何处理呢?
以上述推论,私营化可减公帑但有机会少了个喉舌机构,但由政府接管呢?政府又未必尝到甜头,可况现在收番或私营化,政府那一方面也没有十拿九穏的把握。 不过前英国殖民地政府有样聪明的地方,做任何大决定时,先放出风声,来酝酿民意,然后有大量报告出笼后,引导完民意后来站出来表态,这亦是曾特首比前任民意高很多的原因之一,看其心思和言论,大概是后者居多,现在先由审计处出招先而己,先有报告,再有民意支持,再加「打手们」三路围攻,港台要支持下去实非易事。
不过想了又想,虽则港台有些节目和政府「唱反调」,在多元社会下,揭发政府做得不当而加以报导和纠正,本是传媒应做之事,现在连大陆本身也有类似的节目了,但现在居然有报纸自诩为「民主先锋」的,在这一役中也纷作「打手」?把港台定格为「公营机构」,要港台做政府一言堂.反其道而行要政府多加插手?有时实在猜不透这些所谓大公无私的私营传媒在想什么,他们好像忘了港台只是做着和自己相同的事?现在一有位入,就急不及待来幕同根双煎了,可悲。
看来香港的「无间道」历史上又要再添一笔了。
Tweet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