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分类
  • 0

双失死小孩

这两个字形容的人,十分讨厌,如果两者结合更是人中渣滓,但我更讨厌拿来形容别人。

查一下字源,双失语出香港传媒,形容那些既失学,又失业的人仕,多指刚毕业的年青人;而死小孩,真正典故我不清楚,我知最早出于播映新世纪福音战士时,原先是来形容像男主角碇真嗣般,充满阴暗面,性格郁卒被动,但久而久之,可能望文生义,最近还结合了各样的负面性格,由消极变为具有破坏性,大概指一众被宠坏的小朋友。

这些字眼充满标签化,拿来标签人,对自己又有什么用处呢?除了自抬身价自high外,一点用处也没有,但自抬身价,对别人眼里的自己有甚么实质改善呢?大家心里有数。

而标签化最大的破坏性,是也很容易把对方的想法归边,把对方的行为理所当然地向坏那一边想,即所谓既定形像,总之形像低劣,看不顺眼,久而久之变成根深柢固的想法,大家也只会越来越远,这显然不是我希望的结果。

标签别人死小孩,其潜台词无非是,放弃那个人,事不关己,把对方「送去填海都觉浪费」的态度。但讽刺地,谁教出那些死小孩呢?他们是石头爆出来的吗?显然不是。有些人天生生成顽劣,但趁这些「劣根性」未变本加厉时,加以纠正不是我们大人应有的责任吗?在什么时候变得像事不关己似的?

双失的人在我眼里也很可怜,可怜不是他们失学和失业,是他们给人标签成社会的废物,别人无期望,自己无希望,连自信心也给废掉了。年青人理应有最多的可能性,但现在被人看成是「零」可能性,他们心智未坚强到可以奋发自强,更大部份会选择自我放弃,点解他们会变成这样?

我觉得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香港变成知识形经济,各行各业也要証书成绩行先,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没有「知识」呢?就给比下去了,可惜,我们现在口中所谓的「知识」,只是狭义地可以量化的乜乜証书,物物考试成绩等等,除了学业成绩其他全不是标准。在美国当农夫,当扫街的都受人尊重,但香港呢?读不成书连什么也选不到了,有人说香港的阶级流动性大,但我看在眼里又不是这回事,在香港只靠劳力连糊口都成问题。

没期望的人,是最绝望的,世上能当尼采口中的超人只有极少数,绝望的深渊不是人人可以靠自己便爬上来。或者这样吧,积点口德(笑),戒掉形容对方「双失」,「死小孩」等标签化字眼,不多踩对方两脚,给予对方一点容身之所,已经功德无量,对方的品性其后有什么改变,还是一切随缘我管不了。

     

小泽

呀...我咪系本网网主囉 :)

You may also like...

No Responses

  1. 水无月表示:

    相反我不讨厌被标签化
    只是如果你说我是渣滓,我就会渣滓给你看

    其实被标签化也有好处. 不过不谈这个(是私人秘密)

发布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必填栏位标示为 *

这个网站采用 Akismet 服务减少垃圾留言。进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处理网站访客的留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