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收藏者是環保的天敵?

偶然閒逛網絡暴民 Jacky’s Blog時發現的一編文章:
http://jacky.seezone.net/2007/10/16/1890/

內容是關於網上賣音樂,有少部份是關於現時的唱片業的,或者拿來分享一下。

文章中的論點以環保的角度出發,頗有見地,我也不多詳述了,而下文我會嘗試用另一角度,一個CD唱片收藏者的角度出發。

MP3比傳統CD的優勝劣敗顯然而見

其實自MP3的出現,互聯網的盛行,上下載頻寛的加大,儲存裝置的微型化後,要聽一首歌,不一定再像從前一樣要跑到唱片鋪付款買CD,現在只要利用互聯網在搜尋器上找,再難的歌曲,也有機會在數分鐘找到;至於新的專輯,在一些論壇佈滿可以下載的BT種子,實在比落街買CD更方便,更可以利用互聯網在極短的時間再傳送給老友,歌曲便在數分鐘之間傳來傳去,不用落街排隊,最重要是 - 不用付款,如果是盜版的話。

尋找方便,費用「低廉」外,MP3格式本身和儲存的容器也少,一部IPOD CLASSIC 80G,可以儲成萬多首歌,輕型細少攜帶方便,這點已經是CD不能比擬了,而且又可以設計個人PLAYLIST,弄好幾個,不像以前要花時慢慢在錄音機,用MD等錄制自己喜愛的歌曲專輯時左想右想去整PLAYLIST,在傳送,費用,收藏方式的改變下,使現在「聽音樂」,買CD已經變成並不是唯一,也未必是聽音樂最好的選擇。

而更核心的問題是,一隻CD中並不是所有歌曲也是自己喜歡的,全碟中可能只有數首(甚至更少)歌曲是合自己口味的,如果是新人或實驗性專輯,碟中十多隻歌只有一首歌好聽更是家尚便飯之事,「俾了一佰元,只有一首歌聽得入耳,點計都蝕。」的情況下,相信不少精明的消費者在平衡付出和所得之後,明明是歌迷,捨CD而去DOWNLOAD歌曲,直至「精選曲集」的出現才會「重搥出擊」。

這個還好,可惜更多人在「有過,聽過,消費過」歌曲後,購買意慾直線下降,明明日日聽著的,但仍停在口中諗著「下次,下次,我再下次一會買」,但人家連樂壇都可能退出,唱片公司都執埋笠都未曾消費過一毫子的,然後大嘆絕了版買不到還是大有人在的。

好,回到主問題了。唱片業,不是不知道有上述情況,利用互聯網分拆歌曲發售是比一片CD套裝式情況下,更有機會賺到精打細算的歌迷利潤;而且既然預期顧客是有可能錄了MP3後不再拿CD來聽,又為何不減省無謂的包裝,減掉成本,讓價格低廉的CD更有競爭力吸引更多顧客呢?反而,反其道而行,加大包裝,特別PACKAGE設計,甚至加上大量特典DVD和FIGURE,然後價錢加多一倍才發售呢?

我不是發行商我當然地答不上他們真正的理由,但我認為,歸根究底是如前述:「買CD已經變成並不是唯一,也未必是聽音樂最好的選擇。」

如何鬥價也鬥不過可以「免費的東西」

CD本身就是歌曲數碼化後的產物,但數碼化產品「最衰」也「最好」的地方,是「代替品」只要複制得好,功用和原品100%相似,既然「一樣」,當網上「引誘」這麼多,又快又平,分別又少的產品如MP3,ISO充斥著市場,只是要求「聽歌」,對音樂要求不高的消費者焉能不心動?換句話說,剩下來肯買CD的人,不少是HARDCORE FANS無疑,因為真的只是為聽歌曲,根本不用買碟,大把代替品。

相信利用互聯網分拆歌曲用廉價發售,慣了免費的樂迷會良心發現,回頭是岸自然乖乖付錢,就等同要找個會良心發現,不多賺你一點錢的善良商人般一樣艱難和天真,世上是有這種覺得值便去付款的人存在,但有幾多呢?

顧客可以不講價錢講感性購物,但商人要計算賺蝕時絕不可以,什麼事情都要精於計算。首先CD無論如何壓低價錢,左減包裝右減運費,有其極限,總不可能蝕住來賣,CD再平,四五十元走不了,創作人不吃,分銷和運輸也要吃。其次,利用互聯網分拆歌曲免除包裝和運輸,用廉價發售,也沒有數據計到那個在消費者眼中的廉價,或至少他們心目中的「合理價錢」,因為點鬥,總鬥不過可以「免費的東西」。

人性本貪,必須順其「道」而行。

商人本質是貪婪,要賺錢的;但顧客也絕不好欺,人會「貪心」,更不可能完全禁絕別人貪心,有方法省下一個幾毫是人的天性。買賣不是做慈善,這是「常理」,大家的關係是建立在利益之上,尤其是代替品充斥的市場下,你賣得貴,消費者可理直氣壯另投別處,然後大大聲講「一蚊都不讓你賺,因為我覺得你賺得我太無理」,即使隻唱片其實只是一佰元,那首歌是消費者日日必聽的歌曲。

市場夠大,或者準確地說,只要有人覺得你的作品夠好,而會覺得付款支持是應該的「好人」夠多,便會有收入支持,但這種建立在「良好意願」的市場有幾大和持夠呢?這種尤如賭大小的估量,搞不好分分鐘鐘搭好了SERVER,通街都有人聽過隻歌,但小貓三四隻DOWNLOAD過,可能最終蝕住離場。

制作商明白只靠HARDCORE FANS「感性和道德地支持」是注定「乞米」的,因為這班人買少見少,更多人久不久才買一隻碟,紅歌不紅碟的情況相當普編,像香港這個「豆腐潤」市場,數埋數埋可能得幾千甚至更少的銷量,分分鐘賣完碟埋單找數最後連一個月人工都賺不到,那怎辦呢?

唱片是一件產品(PRODUCT),講的是一套增值服務(VALUE-ADDED SERVICE),而非一件媒體儲藏制式(MEDIA STORAGE)。

如是,便是如前述,大出特出特別PACKAGE設計,特典,甚至加上大量特典DVD和FIGURE等等。這些不能盡情給你數碼化,或者數碼化後也會和原產品感覺有差的「增值服務」,務求使消費者,或者樂迷,覺得俾錢買碟還是物超所值。或至少,比剩聽MP3感覺實在一點,因為現在買的不止是歌曲這個PRODUCT咁簡單,是整套不可分割的增值服務。

如果說未聽過便買CD是一場賭博,那麼聽過歌曲才去買碟,便是像師奶到街市買餸,計的盡是「婆仔數」,增值服務越多越著數,樂迷是逐首和唱片商計的,而後者往往佔多數。

不是說笑,一隻碟十隻歌,如果買一佰元,即平均十元一首,但如果不幸得一首好聽,便會「變成一佰元一首歌」,前者購買時還會心大心細,但後者就除非是「死忠」和不知袖裡的人才會「中招」的「地雷片」,但產品出了,總要有點銷量的,「糊口嘛!我唔食我屋企個細都要食!」,這個時候,便是PACKAGE,特典或者FIGURE等「增值服務」來令閣下「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偶像CD常用,香港CD常用,不過點也比不上日本的CD玩得更出神入化,仲之你是會覺得唔買就笨,買了會呻笨的產品(苦笑)。

EVA的CD全有初回,遲買就無,
坂本真綾最近的CD有初回PACKAGE,又是遲了便無。
GUNDAM SEED/DESTINY的CHARACTER CD初回全是SPECIAL PACKAGE,再版就無。
KEROKERO的SINGLE不少是跟了一SET匙扣的,你要匙扣?買碟吧。

HARDCORE FANS即使你用紙包著隻碟,係咪都會買碟,制作商從不會為他們擔心,擔心是那些「意志力薄弱」的消費者,而CD唱片收藏者又是後者為多。

只要以上PACKAGE夠特別,送的精品有價值又有時間限制,有初回的便要快買,有限定版便要快點落訂單,加速消量,即使隻歌值一蚊,但PACKAGE/匙扣值八十甚至外面無得賣的話,消費者計過數,總會有人乖乖付款的。[color=#00008B]情況就如香港早期給人鞭撻得異常厲害,不知是「買漫畫送刀劍,還是為了買刀劍送漫畫」一樣,總之夾埋抵買便買吧;而作為制作商,也樂見其成,顧客是因為什麼目的而買永遠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消費者肯買[/color],這樣作可以催谷銷量便可以,而不止唱片,催谷銷量靠的不可能是一小撮HARDCORE FANS,是班游離份子喔。

數碼化不等於環保,反而速成過度包裝的出現。

「聽歌不一定要買碟,買碟不一定是聽歌」,購買CD不再是單純購買歌曲的時候,「增值服務」如PACKAGE設計,特典,甚至加上大量特典DVD和FIGURE等等,即是你說不環保也好,這些令人覺得有「購買和收藏價值」,便會變成更為重要。 而另一令「增值服務」變得容易「妹仔大過主人婆」的地方,是創作好壞和銷量是沒有絕對對等關係的,好聽的歌曲未必好賣,但搞爛的歌曲又未必滯銷,之前出特別PACKAGE,特典,甚至加上大量特典DVD和FIGURE等等,成本條數卻有得計,也可以約略根據之前經驗,估到以賣到幾多,主打歌好賣當然相付相乘,而即是主打的歌曲「衰了」,還有機會靠增值服務,如「可以合成併圖的CD封套」吸引到一部份為儲齊一套精品的消費者「撐場」購買,六隻好碟搭一隻不的,消費者感情上也會想買夠一套而買埋不好的去儲,制作商如是即是輸也不會輸清光。

當然世上不少人主張好作品才是唱片好銷的鐵則,不靠這些「旁門左道」還是有會人欣賞,我誠心這樣希望,只是我要提醒一點:

提倡利用互聯網分拆歌曲用廉價發售可以,減省包裝減價吸引人買碟可以,不過[color=#00008B]從來「動之以理」和「動之以情」比「動之以利」困難萬倍,對一個明明可以有辦法不付款,和你又無親的人,放棄權利,反而損害自己荷包利益?講如何靠道德良心來教化人們自律是很容易的,但太理想化了,口中喊欣賞,但覺得「不是物超所值而一文不付的人」,又或者「其他人已經支付了,少我一個也問題不大的人」卻實情上佔大多數[/color],如果搞掂這一點,你便是廣告界的救世主,MARKETING的明日之星了。

     

小澤

呀...我咪係本網網主囉 :)

You may also like...

No Responses

  1. 思考表示:

    在網絡媒介抬頭,CD媒介息微的時候,有論者由CD的定位切入,覺得將來可以黑膠反會成會CD終結者。這有趣的情況會否發生呢?掟目以待。
    [url=http://www.wired.com/entertainment/music/commentary/listeningpost/2007/10/listeningpost_1029][/url]

    我覺得或許人們會覺得黑膠太大,但對於真正會購買唱片收藏的人來說,這或許不是問題,問題可能只在於黑膠播放器的流通性。如果大家家中都有黑膠播放器,心愛的唱片又有黑膠版本,大家會買CD還是黑膠呢?

    不過,不可忘記現在還有 DVD audio 這個競爭者  [emot]laugh[/emot]

  2. 思考表示:

    你指的是 USB 接頭的黑膠唱機?
    未聽說過呢,有趣有趣…

  3. 思考表示:

    阿爸近排學玩電腦,又有一堆舊黑膠無機播,引佢買先  [emot]grin[/emot]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