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梗
我不喜歡這個字,應該說,我討厭這個字現在的用法。
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梗應為哏,本指滑稽有趣,或某個笑話。「老梗」為臺灣常用寫法,意指常用的搞笑橋段,加上讀音近似英文Gag,GAG的意思是插科打諢、玩笑之意,兩者結合,「老梗」便演變成今日不斷重覆出現的爛橋段之意,暗指缺乏創意。
「老梗」和「老土」都是類似意思,但前者卻有「爛」的味道。當你形容這套戲,這個SHOT,「又來了,這個老梗玩了很多次了!」,我很快便會意識到戲中的橋段用了很多次,而且用得不甚高明,俗套。
但問題來了。既然說是老梗,那爛在那裡?如果老梗是代表重覆的話,那重覆的橋段又曾在那兒出現過,而又基於什麼理由覺得現在的橋段用得唬爛呢?
我承認是來找碴的,不過若果沒有任何補充,單單「老梗」一個字,其實沒有甚麼訊息內容可言,或者退行一步,只是一個簡單的表態詞語,指出這個橋段早在別的場合看過而你又覺得現在用得很差而己。
朋友間吹水一切從簡,反正戲都一起看完,就無謂長篇大論「由神創造天地開始」說起,除非你想show博學,否則一句「老梗」直去感想好了。若以評戲,評動畫賣文為生而自詡的評論人,吐出了「老梗」,卻沒有補充就絕不能收貨。
專業賣的是比平凡人更多的「知識」和「技巧」,就是要去SHOW博學,表達出與眾不同的思考角度。
評論員全文「老梗」來「老梗」去,不去補充,除了知道你看得多,就是唔知你寫「乜」,總之「老梗文」寫「老梗戲」,戲爛,評論員懶,連文字都爛埋,讀者什麼也得不到, 更不會知道那個所謂「高手」是真材實學還是扮的。「知識」不用多,到題就夠,「技巧」不用高,夠中重心就好,一招半式少不了,高手之所以為高手,就是他們有功力,有自己一套技巧分別爛和好的能力,技巧再高的,評論文章寫得比那套作品更引人入勝,講得頭頭是道,有根有據。
如果有某位專家老是說「老梗」,「老梗」這時就和「躲懶」同義,無他的,因為他連自己的天職 – show off的機會都放棄了。
Tweet
近期留言